食管,食管癌,食道癌,粘膜,食物
提問: 向“witamin”請教:吃饅頭噎著了的感覺
問題補充: 老年人,最近幾次吃饅頭、燒餅會有嘢著的感覺,詾口(食道靠胃一段)痛的厲害,特受不了,這次含了一片硝酸甘油緩解了,可是還有點輕微的痛,不知道這是食道的問題呢,還是心臟供血不足,還是一般的吃東西太干引起的呢 ?(女,高血壓,心電圖ST-T改變,平時吃降壓藥)謝謝!
医师解答: 此答案由管理員代為選出這種情況有惡變的傾向,一定要定期復查.建議快到醫院查查,看看是否為食管異物。一定要警惕食管癌的發生。食道癌百科名片 食道癌又叫食管癌,是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占所有惡性腫瘤的2%。全世界每年約有22萬人死于食道癌,我國是食道癌高發區,因食道癌死亡者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來40歲以下發病者有增長趨勢。食道癌的發生與亞硝胺慢性刺激、炎癥與創傷,遺傳因素以及飲水、糧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關。目錄基本概述癥狀病理并發癥治療護理預防食道癌為什么不能濫用以毒攻毒藥物展開編輯本段基本概述 食道癌在我國有明顯的地理聚集現象,高發病率及高病死率地區相當集中。其發病率在河北、河南、江蘇、山西、陜西、安徽、湖北、四川、福建等省在各種腫瘤中高居首位,其中河南省病死率最高,以下依次為江蘇、山西、河北、陜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年平均病死率在100/10 萬以上的縣市有21個,最高的是河北省邯鄲市和磁縣,山西省的陽城和晉城,河南省的鶴壁市和林州市。對流行地區分布的深入分析發現,同一省的不同地區可以存在迥然不同的發病情況,高、低水平地區相距很近,而病死率水平卻可相差幾十倍到二、三百倍。由高病死率水平到低病死率水平常形成明顯梯度,呈不規則同心圓狀分布。主要的高病死率水平地區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四川北部地區;鄂豫皖交界地區;閩南和廣東東北部地區;蘇北以及新疆哈薩克族聚居地區。在世界范圍內同樣存在高發區,哈薩克斯坦的古里亞夫、伊朗北部的土庫曼、南非的特蘭斯開等,其發病率均超過100/10萬。編輯本段癥狀一、食道癌的早期癥狀 1.咽下梗噎感最多見,可自選消失和復發,不影響進食。常在病人情緒波動時發生,故易被誤認為功能性癥狀。 2.胸骨后和劍突下疼痛較多見。咽下食物時有胸骨后或劍突下痛,其性質可呈燒灼樣、針刺樣或牽拉樣,以咽下粗糙、灼熱或有刺激性食物為著。初時呈間歇性,當癌腫侵及附近組織或有穿透時,就可有劇烈而持續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與食管內病變部位一致。疼痛多可被解痙劑暫時緩解。 3.食物滯留感染和異物感咽下食物或飲水時,有食物下行緩慢并滯留的感覺,以及胸骨后緊縮感或食物粘附 于食管壁等感覺,食畢消失。癥狀發生的部位多與食管內病變部位一致。 4.咽喉部干燥和緊縮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為明顯,此癥狀的發生也常與病人的情緒波動有關。 5.其他癥狀少數病人可有胸骨后悶脹不適、前痛和喛氣等癥狀。二、食道癌的中期癥狀 1.咽下梗噎感最多見,可自選消失和復發,不影響進食。常在病人情緒波動時發生,故易被誤認為功能性癥狀。 2.胸骨后和劍突下疼痛較多見。咽下食物時有胸骨后或劍突下痛,其性質可呈灼熱樣、針刺樣或牽拉樣,以咽下粗糙、灼熱或有刺激性食物為著。初時呈間歇性,當癌腫侵及附近組織或有穿透時,就可有劇烈而持續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與食管內病變部位一致。疼痛多可被解痙劑暫時緩解。 3.食物滯留感染和異物感咽下食物或飲水時,有食物下行緩慢并滯留的感覺,以及胸骨后緊縮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覺,食畢消失。癥狀發生的部位多與食管內病變部位一致。 4.咽喉部干燥和緊縮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為明顯,此癥狀的發生也常與病人的情緒波動有關。 5.其他癥狀少數病人可有胸骨后悶脹不適、前痛和喛氣等癥狀。 中期食道癌的典型癥狀:進行性吞咽困難.可有吞咽時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樣痰。三、食道癌的晚期癥狀 1.咽下困難進行性咽下困難是絕大多數患者就診時的主要癥狀,但卻是本病的較晚期表現。因為食管壁富有彈性和擴張能力,只有當約2/3的食管周徑被癌腫浸潤時,才出現咽下困難。因此,在上述早期癥狀出現后,在數月內病情逐漸加重,由不能咽下固體食物發展至液體食物亦不能咽下。如癌腫伴有食管壁炎癥、水腫、痙攣等,可加重咽下困難。阻塞感的位置往往符合手癌腫部位。 2.食物反應常在咽下困難加重時出現,反流量不大,內含食物與粘液,也可含血液與膿液。 3.其他癥狀當癌腫壓迫喉返神經可致聲音嘶啞;侵犯膈神經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經麻痹;壓迫氣管或支氣管可出現氣急和干咳;侵蝕主動脈則可產生致命性出血。并發食管-氣管或食管-支氣管瘺或癌腫位于食管上段時,吞咽液體時常可產生頸交感神經麻痹征群。四、體征 早期體征要缺如。晚期可出現打呃、吞咽困難。并且由于患者進食困難可導致營養不良而出現消瘦、貧血、失水或惡病質等體征。當癌腫轉移時,可觸及腫大而堅硬的淺表淋巴結,或腫大而有結節的肝臟。還可出現黃疸、腹水等。其他少見的體征尚有皮膚、腹白線處結節,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編輯本段病理(一)食道癌的發病主要因素 亞硝胺類:亞硝胺類化合物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質,研究表明食管癌高發區林縣食用酸菜的居民,胃液、尿液中存在有誘發食管癌的甲基芐基亞硝胺、亞硝基吡咯烷、亞硝基胍啶。并發現食用酸菜量和食管癌發病率成正比。 食管粘膜的損傷:長期喜進燙食、粗食,飲濃茶,多食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引起食管粘膜損傷、引起食管粘膜增生間變,也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吸煙、飲烈性酒與食管癌發病有一定關系。各種長期不愈的食管炎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變。 霉菌致癌因素:用霉變食品可以誘發小鼠食管和胃的癌前病變或鱗狀上皮癌。這類霉菌與亞硝胺促癌有協同作用。 微量元素和營養不良:食道癌高發區人群中血清鉬、發鉬、尿鉬及食管癌組織中的鉬都低于正常。林縣食管癌高發區水土中缺少鉬,鉬的抑癌作用被多數學者證實。 營養不良攝入動物蛋白不足和維生素AB2C缺乏是食管癌高區居民飲食的共同特點但大多營養不良的高發地區食管癌并不高發故這不可能是一個主導因素 遺傳因素:食管癌具有顯著的家族聚集現象,高發區連續三代或三代以上患病家族屢見不鮮,但食管癌絕對不存在遺傳,而是于家庭飲食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二)病因學 認為食管癌的發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飲食習慣 長期吸煙和飲烈性酒,長期吃熱燙食物,食物過硬而咀嚼不細等與食管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2.致癌物質 (1)亞硝胺:亞硝胺類化合物是一組很強的致癌物質。食管癌高發區河南林縣居民喜食酸菜,此酸菜內即含亞硝酸銨。實踐證明食用酸菜量與食管癌發病率成正比。 (2)霉菌:國內有人用發霉食物長期喂養鼠而誘發食管癌。 3.遺傳因素 人群的易感性與遺傳和環境條件有關。食管癌具有比較顯著的家庭聚集現象,高發地區連續三代或三代以上出現食管癌患者的家庭屢見不鮮。 4.癌前病變及其他疾病因素如慢性食管炎癥、食管上皮增生、食管粘膜損傷、Plummer-Vinton綜合征、食管憩室、食管潰瘍、食管白斑、食管瘢痕狹窄、裂孔疝、賁門失弛緩癥等均被認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變或癌前疾病。 5.營養和微量元素膳食中缺乏維生素、蛋白質及必需脂肪酸,可以使食管粘膜增生、間變,進一步可引起癌變。微量元素鐵、鉬、鋅等的缺少也和食管癌發生有關。(三)病理 早期食管癌可分為隱伏型(肉眼不易察覺,顯微鏡下證實)、糜爛型(粘膜輕度糜爛缺損)、斑塊型(粘膜面有大小不等的斑塊,癌變處粘膜明顯增厚)、乳頭型(腫瘤呈結節狀、乳頭狀、或息肉狀隆起,邊緣與周圍粘膜分界清楚)。 臨床診斷國際分期食管癌的國際TNM分期標準(2009第七版) 第七版的食管癌TNM分期標準和第六版的食管癌TNM分期標準(2002)主要有以下修改:⑴重新細分了T1和T4為T1a、T1b和T4a、T4b;⑵將淋巴結轉移個數考慮在內分為N1、N2和N3;⑶合并了M1a和M1b為M1。具體標準如下:原發腫瘤(T)分期Tx 原發腫瘤不能確定T0 無原發腫瘤證據Tis 原位癌或高度不典型增生T 腫瘤侵及粘膜固有層及黏膜下層T1a 腫瘤侵及粘膜固有層或粘膜肌層T1b 腫瘤侵及粘膜下層T2 腫瘤侵及固有肌層T3 腫瘤侵及纖維膜T4 腫瘤侵及鄰近結構T4a 腫瘤侵及胸膜、心包、膈肌、鄰近腹膜T4b 腫瘤侵及其他鄰近器官,如:主動脈、椎體、氣管淋巴結轉移(N)分期*Nx 區域淋巴結無法確定N0 無區域淋巴結轉移N1 1~2個區域淋巴結轉移N2 3~6個區域淋巴結轉移N3 >6個區域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M)分期#Mx 遠處轉移無法確定M0 無遠處轉移M1 有遠處轉移# 鎖骨上淋巴結和腹腔動脈干淋巴結不屬于區域淋巴結,而為遠處轉移食管癌TNM分期 (UICC 2009版)0期TisN0M0Ia期T1N0M0Ib期T2N0M0IIa期T3N0M0IIb期T1-2N1M0IIIa期T4aN0M0 ,T3N1M0 ,T1-2N2M0IIIb期T3-N2M0IIIc期T4aN1-2M0 ,T4bNanyM0 ,TanyN3M0IV期TanyNanyM1食管癌的病變分段 食管入口距上門齒約15 cm,食管胃交接部 距上門齒約40 cm,食管全長約25 cm,食管癌可發生在其任何部位,在臨床上根據病變位置將其分為數段,以便于治療時注意解剖要點。我國自1940年吳英愷首次成功切除胸內食管癌開始沿用的分段方法如下:上段自食管入口(相當于第6頸椎水平)至主動脈弓上緣(第4胸椎上緣),中段自主動脈弓上緣至下肺靜脈下緣(第6胸椎下緣),下段自下肺靜脈至賁門(包括膈下腹段食管);上段食管以胸骨切跡為界再分為頸段和胸上段,中段以氣管分杈平面再分為高中段和低中段。 1987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與美國癌癥聯合會聯合出版了惡性腫瘤TNM分期標準。1989年我國參照UICC/AJCC的TNM分期標準出版了《中國常見腫瘤診治規范》,推廣應用國際惡性腫瘤TNM標準。以下是UICC/AJCC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疾病-腫瘤編碼(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ICD-0)的食管病變(ICD-O C15)分段標準: 頸段食管(C15.0):自食管入口或環狀軟骨下緣起至胸骨柄上緣平面,其下界距上門齒約18 cm。 胸段食管:分上、中、下三段。 胸上段食管:自胸骨柄上緣平面至氣管分杈平面,其下界距上門齒約24 cm。 胸中段食管:自氣管分杈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長的上半,其下界距上門齒約32 cm。 胸下段食管:自氣管分杈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長的下半,其下界距上門齒約40 cm。胸下段也包括食管腹段。 跨段病變應以其中點歸段,如上下長度相等,則歸上面一段,例如一食管癌病變中點恰位于氣管分杈平面,應歸于胸上段,稱為食管胸上段癌,不能稱為食管胸上中段癌。國內分期食管癌的病變部位,我國各地報告不一,但均以中段最多(52.69%~63.33%),下段次之(24.95%~38.92%),上段最少(2.80%~14.10%)。在我院622例中,中段者占68.90%,下段者占26.40%,上段者占4.70%。 (一)臨床病理分期及分型 1.臨床病理分期 食管癌的臨床病理分期,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及治療效果的評定有重要意義。1976年全國食管癌工作會議制訂的臨床病理分期標準如表18 - 7。 表 18-7 食管癌的臨床病理分期分期病變長度病變范圍轉移情況0不規定限于粘膜層無轉移1< 3 cm侵入粘膜下層無轉移23~5 cm侵入部分肌層無轉移3> 5 cm侵透肌層或外層局部淋巴結轉移4> 5 cm有明顯外侵遠處淋巴結或器官轉移 2.病理形態分型 (1)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態分型:早期食管癌按其形態可分為隱伏型、糜爛型、斑塊型和乳頭型。其中以斑塊型為最多見,占早期食管癌的 1/ 2左右,此型癌細胞分化較好。糜爛型占 1/ 3左右,癌細胞的分化較差。隱伏型病變最早,均為原位癌,但僅占早期食管癌的1/10左右。乳頭型病變較晚,雖癌細胞分化一般較好,但手術所見屬原位癌者較少見。 (2)中、晚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態分型:可分為髓質型、蕈傘型、潰瘍型、縮窄型、腔內型和未定型。其中髓質型惡性程度最高,并占中、晚期食管癌的1/2以上。此型癌腫可侵犯食管壁的各層,并向腔內外擴展,食管周徑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食管周圍結締組織均可受累,癌細胞分化程度不一。蕈傘型約占中、晚期食管癌的1/6~ 1/ 5,癌瘤多呈圓形或卵圓形腫塊,向食管腔內呈蕈傘狀突起,可累及食管壁的大部。潰瘍型及縮窄型各占中、晚期食管癌的1/10左右。潰瘍型表面多有較深的潰瘍,出血及轉移較早,而發生梗阻較晚。縮窄型呈環形生長,且多累及食管全周,食管粘膜呈向心性收縮,故出現梗阻較早,而出血及轉移發生較晚。腔內型比較少見,癌瘤突向食管腔內,呈圓形或卵圓形隆起,有蒂與食管壁相連,其表面常有糜爛或潰瘍。腫瘤可侵入肌層,但較上述各型為淺。少數中、晚期食管癌不能歸入上述各型者,稱為未定型。 3.組織學分型 (1)鱗狀細胞癌:最多見。 鱗癌HE染色(2)腺癌:較少見,又可分為單純腺癌、腺鱗癌、粘液表皮樣癌和腺樣囊性癌。 (3)未分化癌:較少見,但惡性程度高。 食管上、中段癌腫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食管下段癌腫則多為腺癌。我院的622例食管癌,441例作了病理學檢查,其中鱗狀細胞癌占87.3%、腺癌10.6%、未分化癌1.5%、其他癌0.6%。 食道癌的X 線檢查 食管鋇餐檢查:檢查可觀察食管的蠕動狀況、管壁的舒張度、食管黏膜改變、食管充盈缺損和梗阻程度。食管蠕動停頓或逆蠕動,食管壁局部僵硬不能充分擴張,食管黏膜紊亂、中斷和破壞,食管管腔狹窄,不規則充盈缺損、潰瘍或瘺管形成及食管軸向異常等均為食管癌的重要征象。低張雙重造影對早期食管癌的檢出較常規造影更有效。 食管癌X線鋇餐食管CT 檢查:CT 檢查可清晰地顯示食管與鄰近縱隔器官的關系。正常食管與鄰近器官分界清楚,食管厚度不超過5mm,如食管壁厚度增加,與周圍器官分界模糊,則表示食管病變存在。CT 檢查還可充分顯示食管癌病灶大小、腫瘤外侵范圍及程度,同時,CT 檢查結果還有助于確定手術方式、制定放療計劃等。1981 年,Moss 提出食管癌的CT 分期,Ⅰ期:腫瘤局限于食管腔內,食管壁厚度≤5mm;Ⅱ期:食管壁>5mm;Ⅲ期:食管壁增厚,同時腫瘤向鄰近器官擴展,如氣管、支氣管、主動脈或心房;Ⅳ期:腫瘤有遠隔轉移。 但食管CT 對早期食管癌的發現價值有限。并發癥食管癌、賁門癌手術最主要的問題是防治并發癥,主要包括: (1)吻合口瘺:這是食管癌手術后嚴重的并發癥,一般發生率為7%左右。吻合口瘺發生率與手術方式、方法有一定關系。頸部吻合口瘺比胸內吻合口瘺發生率高;食管胃吻合口瘺比食管腸吹合口瘺發生率低。其發生原因主要與手術技術、吻合口有無張力、吻合口有無繼發感染、病人手術前的營養狀況等因素有關。吻合口瘺多在手術后4-6天發生,但也有遲至手術后10天或更晚發生者。如果吻合口瘺發生在胸內,則可有體溫增高、心跳加快、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可有面色蒼白、多汗、脈搏微弱,煩躁或冷漠等休克癥狀。而頸部吻合口瘺則多數僅表現為低熱,頸部有氣體、唾液或食物殘渣從頸部傷口溢出。一般頸部吻合口瘦經切開引流后多數可以愈合。胸內吻合口瘺則需根據病人體質情況,吻合口瘺發生的時間,原先吻合方式等情況采用胸腔閉式引流、重新開胸吻合、吻合口瘺修補術及食管外置術等方式。同時應給予病人充分的營養,并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2)吻合口狹窄:一般吻合口直徑小于1厘米為吻合口狹窄,是食管癌手術后另一并發癥,病人會有不同程度吞咽困難表現。手術后吻合口狹窄多在手術后2~3周發生,也有遲至2~3個月后開始出現吞咽困難,多與吻合技術、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瘺及病人本身系瘢痕體質等因素有關。如經檢查確診是吻合口狹窄,可進行食管擴張,多可治愈。少數食管擴張失敗者,可行食管內支架術及吻合口狹窄處切除,重新吻合等方法。 (3)肺部并發癥:食管癌及賁門癌患者多為40歲以上病人,男性病人大多長年吸煙,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或不同程度的肺氣腫。手術中由于手術操作的需要,對肺要作較長時間的擠壓和牽拉。手術后因胃放人胸腔,壓迫肺,又因切口疼痛,病人不敢作有力的咳嗽排痰,因而可造成痰液在氣管內潴留。加上麻醉過程中麻醉藥物刺繳及氣管插管對氣管粘膜的損傷,容易引起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肺不張等肺部并發癥。這些肺部并發癥多在手術后24~72小時發生,病人可有氣急、呼吸困難、多汗、體溫上升等表現,體格檢查及胸部X線攝片可協助診斷。為防止發生肺部并發癥,對于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老年患者,手術前應作預防性治療,可給予肌內注射抗生素及予以平喘化痰等治療。吸煙病人入院后即應囑其煙。 (4)乳糜胸:正常人在食管中、下段位置附近有引流淋巴液的胸導管伴行,手術中在分離食管時有將它損傷的可能,如果食管癌向周圍組織外侵嚴重,則手術中發生胸導管損傷的可能性更大。 (5)單純膿胸:單純膿胸是指在沒有吻合口瘺存在的情況下發生的膿胸。由于正常情況下食管腔內有細菌存在,因此食管手術屬污染手術,手術后有發生膿胸的可能。
- Oct 08 Fri 2010 12:12
吃饅頭噎著了的感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